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决定

时间:2024-05-30 18:21:2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62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决定

广东省深圳市人大常委会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三十二号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决定》经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1年10月1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决定

(2001年10月17日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的《关于提请审议〈深圳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修改草案)的议案》,决定对《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一条中的"为了保护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障人体健康"修改为"为了保护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水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二、第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本条例所称的饮用水源,是指深圳市内集中供饮用的江河、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资源。"
  三、第三条中删除第二款。
  四、第七条第(二)项修改为:"会同水务、规划与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拟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方案和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第(四)项修改为:"负责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养殖及建设项目污染的监管工作"。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市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委托其下设的水源保护机构负责饮用水源保护的具体监管工作。"
  五、第八条第(一)项中的"规划国土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规划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项中的"水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修改为"水务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饮用水源水域内的监管工作"。
  第(四)项中的"农林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农林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项、第(九)项中的"计划"修改为"发展计划"。
  增加一项,作为第(十)项:"行政监察部门负责对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以及执行本条例的情况进行监察。"
  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饮用水源所在地的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组织生态林建设。"
  七、第十二条改为第十三条,第(一)项修改为:"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印染、造纸、制革、电镀、化工、冶炼、炼油、酿造、化肥、染料、农药等生产项目或者排放含国家规定的一类污染物的项目和设施,但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增加一项,作为第(三)项:"禁止向水库排放、倾倒污水"。
  删除第(八)项。
  增加一项,作为第(九)项:"禁止饲养猪、牛、羊等家畜。"
  增加一项,作为第(十)项:"禁止毁林开荒、毁林种果。"
  八、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五条,第(四)项修改为:"禁止在饮用水源水域内从事网箱养鱼和其他污染水源的养殖活动"。
  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七条:"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项目和设施的,应当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必须是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配套建设的;
  (二)不得在一级保护区内建设;
  (三)应当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并由国家有关部门做出环境影响评估;
  (四)其排放物经国家有关监测部门监测,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确保不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危害。"
  十、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九条:"在未划定为水源保护区的饮用水源地进行生产经营、开发建设和其他活动的,应当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做好水源保护工作。"
  十一、第二十条改为第二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在水源保护区内未建成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餐厅、酒楼、写字楼、商住楼、住宅区、企业职工宿舍等,应当有配套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建筑物、构筑物出租给他人从事本条例禁止的生产经营项目和活动。"
  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六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组织对水源保护区内饲养猪、牛、羊的清理和对有关养殖设施的拆除工作。有关区、镇人民政府、村民(居民)委员会负责具体的清理和拆除工作,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十四、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三十条,增加一项,作为第(二)项?quot;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项的规定,向水库排放、倾倒污水的"。
  增加一项,作为第(四)项:"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项的规定,毁林开荒,毁林种果的"。
  删除第(四)项。
  增加一项,作为第(六)项:"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在未划定为水源保护区的饮用水源地进行生产经营、开发建设和其他活动,未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的。"
  增加一项,作为第(七)项:"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生活污水、垃圾未经处理擅自排放的。"
  增加一项,作为第(八)项:"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将土地、建筑物、构筑物出租给他人从事本条例禁止的污染饮用水源的生产经营项目和活动的。"
  十五、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三十一条,第(三)项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三)项、第(四)项的规定从事畜牧业活动或擅自在水域内从事网箱养鱼和其他污染水源的养殖活动,或者在饲养、种植中不遵守法律、法规有关防治水源污染的规定的"。
  十六、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三十二条,其中的"由环境保护部门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由水务行政主管部门"。
  十七、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三条,其中"责令停业或拆除"修改为"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业或者由规划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拆除"。
  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九)项的规定,在水源保护区内饲养猪、牛、羊等家畜的,除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清理和拆除外,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没收违法用品、产品和违法所得,并按养殖数量对违法行为人处以每头二百元罚款。"
  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七条:"对有污染饮用水源行为,依法应当被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的,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提请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作出处罚。
  对有前款规定行为或者依照本条例应当被责令停业、关闭、拆除的,环境保护部门根据需要可以通知供水、供电单位停止对其供水供电,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供电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二十、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八条,其中"当事人对区环境保护部门或区级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环境保护部门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市环境保护部门或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人民政府复议机关申请复议。"中的"十五日"修改为"六十日"。
  根据本决定对部分条文的文字和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正,重新公布。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罚没“红油”处理办法的紧急通知

国家经贸委 公安部 等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罚没“红油”处理办法的紧急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公安厅(局)、工商
行政管理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查禁非法进口“红油”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1999〕13号)精神,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处理罚没“红油”的具体办法通知如下:
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所属有关企业负责收购和存放没收“红油”(包括“红油”与其他成品油勾兑的混合油品和脱色“红油”,下同),并直接销售给指定的以柴油为燃料的最终用户,如发电厂、陶瓷厂等,不得销售给其他任何成品油经营单位(包括加油站)。指定的石油公司在储存、运输“红油”时,要使用专用储存、运输工具,避免与正常油品相混。销售给最终用户的“红油”仅限于最终用户自用,不得对外销售,用户要签订保证自用的责任书。违反规定者,一经发现,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严查处。负责收购没收“红油”的石油公司要将用于储存、运输没收“红油”的储罐、运输工具和最终用户名单、设施及各环节没收“红油”处理情况,报所在省、区、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有关海关、公安(边防)机关备案。
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储油设施和加油站的管理。除指定的可以收购和存放没收“红油”的石油公司和指定的最终用户可以储存其购买的“红油”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和储存“红油”。违反规定者,按其违法性质,分别由海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并取消其成品油经营资格。
三、江苏、浙江、福建、厦门、山东、广东、深圳、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省、市、自治区经贸委(经委、经发局)要会同工商行政管理等执法部门对储油设施和加油站进行监督和经常性的检查,设立检举非法销售和使用“红油”的举报电话,对举报属实者给予适当奖励。
附件:沿海地区可收购、存放和销售罚没“红油”的单位名单(略)



常德市企业环境行为评分奖励试行办法

湖南省常德市人民政府


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德市企业环境行为评分奖励试行办法》的通知(常政发〔2004〕21号)


常政发〔2004〕21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德山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常德市企业环境行为评分奖励试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O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常德市企业环境行为评分奖励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激励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进行了排污申报或者应该进行排污申报的企业。

  第三条 企业环境行为采用评分制进行综合评定。

  第四条 企业环境行为评分内容为企业污染物排放行为、环境管理行为、环境社会行为以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生产行为。具体包括:

  (一)污染物排放行为

  1、企业排放各类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2、固体废物有综合利用途径或得到无害化处置,每年无累积堆存。

  (二)环境管理行为

  1、有满足环境管理需要的机构、人员和规章制度。

  2、新、扩、改建项目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

  3、依法进行了排污申报、申领了排污许可证。

  4、排污口整治符合规范要求。

  5、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正常。

  (三)环境社会行为

  1、 无环境违法行为

  2、 无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3、 无重复环境投诉案件

  4、 依法缴纳排污费

  (四)环保生产行为

  1、 实行清洁生产

  2、 通过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 淘汰国家规定必须淘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计分标准和计分办法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条 市环保局负责对企业环境行为评分奖励的日常管理,并牵头组成有环保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的评定小组,负责企业环境行为的评分工作。

  第六条 企业环境行为评分周期为一年。每年一季度对企业上一年度的环境行为进行评定和公布。

  第七条 按照企业环境行为的优劣程度,采用计分的办法从高分到低分排列,前5名为“环保先进企业”。此外,根据当年企业污染治理投入及效果,评出“环保有突出贡献企业”若干名(一般不超过3名)。

  第八条 市环保局将评分结果书面告知企业。企业对评分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书面告知之日起7日内,书面向市环保局提出复核要求,并提供有关依据。市环保局应当在接到复核要求15日内,对企业有关情况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果书面告知企业。

  第九条 企业环境行为评分结果由市人民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公布的范围为环保先进企业、环保有突出贡献企业以及评分排名后5名的企业名单。市环保局应当及时将企业环境行为评分结果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条 被评定为“环保先进企业”和“环保有突出贡献企业”的,由市人民政府授予称号,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给予奖励。连续三年被评为“环保先进企业”的,授予市级“环境友好企业”称号,享受如下优惠政策:

  (一)环保部门根据企业需要,优先安排环保治理资金或其它资金;

  (二)企业可以优先免费在政府网站上设立网页宣传介绍本企业的环保工作和成绩。

  第十一条 获得市级“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的企业,不再参加“环保先进企业”、“环保有突出贡献企业”评定。市环保局每年按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评定内容对市级“环境友好企业”进行复查,连续两年复查不合格的,报市人民政府取消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第十二条 对在企业环境行为评定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各种环保违法行为,由市环保局报市人民政府决定,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者,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停产治理或关闭。

  第十三条 企业环境行为评分依据来源于:

  (一)环境统计和申报登记资料;

  (二)环保部门例行检查、监测资料;

  (三)环保110投诉登记,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

  (四)其它合法有效的资料。

  第十四条 各区、县(市)环保局和企业应如实提供有关环保行为的基础资料。必要时市环保局可依法随机抽查与监测有关企业的环保情况。拒绝提供基础资料的,不影响对该企业的环境行为评分和向社会公开;不按要求提供有关基础资料而造成评分下降的,其后果由企业负责;谎报、瞒报有关数据获取较高分值的,一经查实,取消原评定结果,重新进行评分,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并将重新评分结果和原因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企业环境行为评分应遵循公正、公开、公平原则,严格评定程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环保部门在对企业环境行为评分过程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的,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