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办法

时间:2024-07-24 19:19:0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00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办法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办法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1994年1月26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94年1月26日公布施行)


第一条 为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加速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科学研究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鼓励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三条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增强科学技术意识,注重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切实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应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动。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科学技术工作,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组织制定全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制定相应的技术政策。
区、县人民政府领导本区、县的科学技术工作,根据本区、县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工作。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科学技术工作的宏观管理与统筹协调,编制科学研究发展计划方案。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范围内,管理科学技术进步工作。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使本市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因素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其增长的幅度要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第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发展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对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
第九条 有农业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市农业科学技术规划,编制本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规划,逐步建立区域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实验区和种养业品种改良繁育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
第十条 市和有农业的区、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支持建立农民科学技术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和其他群众性科学技术推广服务组织。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群众性科学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可以依法进行农业技术承包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第十一条 农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科学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其中对农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享受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的支持。
第十二条 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支持乡镇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的科学技术进步,鼓励大中型企业、科学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以各种方式为乡镇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制定实现科学技术进步的目标,并采取措施,推进企业科学技术进步。
企业应当充分发挥总工程师或者技术负责人在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的作用,实行技术工作责任制。
第十四条 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应当经过咨询论证,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逐步推广和采用国际标准,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和质量、计量规范管理。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工人的技术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七条 本市建立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区内企业在税收、信贷、人才流动、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科学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可以创办或者联办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国家和本市规定的优惠政策。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重点基础性研究课题,由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和加强基础性研究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第十九条 本市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扶持优秀青年的科学研究活动。
第二十条 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本着集中优势、重点发展、择优支持的原则,对独立科学研究开发机构实行宏观管理。
第二十一条 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创办民营科学研究开发机构,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对其中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机构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应当同样享受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对于从事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工程项目研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研究、重大社会公益项目研究的科学研究开发机构,根据实际需要,按项目每年为其拨付一定经费,用以改善科学研究条件和更新实验手段。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提高包括优秀技术工人在内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地位,逐步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对在工作中应用科学技术做出显著成绩的,给予优厚待遇。
第二十四条 本市逐步实行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聘用合同制,健全人才交流中介服务组织,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第二十五条 科学技术工作者有依法创办或者参加科学技术团体的权利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和学术团体,应当在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参加学术和技术交流,参与科学技术重大项目的决策论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开展咨询服务,以及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十六条 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技术权益的前提下,经所在聘用单位同意,可以在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兼职,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
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兼职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有关单位或者组织对科学技术工作者完成职务技术成果,或者履行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的,应当从所获得的技术性纯收入中,按照规定提取奖酬金予以奖励。
第二十八条 出国留学人员以外币向本市企业投资进行技术开发或者实行技术入股的,依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二十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措施,吸引国内外科学技术工作者来本市工作;对来本市工作的出国留学、进修人员,本着来去自由的原则,为其提供方便,并在解决住房、医疗保健、配偶和子女进市户口等方面给予照顾。
第三十条 具有高级职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根据工作需要、本人意愿和健康状况,经批准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延长离休、退休年龄。
第三十一条 离休、退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创办、领办科学研究开发机构和科学技术企业。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为离休、退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第三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应当逐年有所增加,其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截留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
第三十三条 全市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逐年提高,并逐步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具体比例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当逐步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其技术开发费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费用。
企业技术开发费的使用列入企业年终审计。
第三十五条 金融机构应当设立专项科学技术开发项目贷款,根据需要逐年增加贷款数额,并优先发放。
第三十六条 企业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科学研究开发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向社会筹集科学技术开发资金。
第三十七条 本市建立科学技术投资风险基金,支持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第三十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开展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
本市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与境外的科学技术界开展科学技术合作,举办科学技术研讨会、展示会、展览会等活动。
第三十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引进技术,扩大出口,推动双向技术交流。其中为发展高新技术需要进口的设备及其零部件,以及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四十条 参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利益。对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珍贵生物种质资源的出境,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
第四十一条 境内外的组织和个人来本市投资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可以采取合资、合作或者国家准许的其他形式,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十三条 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对违反本办法的组织和个人,有权进行检查、督促,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对违法情节严重的组织和个人,或者应当作出处理而拒不处理的有关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处理。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作出错误科学技术决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二)侵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自主权,干扰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正常活动的;
(三)挪用或者克扣科学技术经费的;
(四)压制发明创造,打击迫害科学技术工作者的;
(五)侵害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发明权、专利权、著作权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权,扣发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得的荣誉证书、奖金或者报酬的;
(六)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骗取优惠待遇或者奖励的;
(七)非法窃取或者泄露科学技术秘密的。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4年1月26日

乌鲁木齐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工作的暂行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乌鲁木齐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工作的暂行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1989年10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1989年1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市人民政府工作的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依法对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实行监督。
市人民政府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
第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工作遵循依法办事、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
第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市人民政府工作监督的范围是:
(一)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
(二)遵守和执行上级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情况;
(三)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
(四)办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及人民群众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情况;
(五)办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有关国计民生、公民合法权益的事项的情况;
(六)政府组成人员遵纪守法的情况。
第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必要时可作出相应的决议或决定。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在审议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时,市长或副市长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列席会议,认真听取审议意见,并答复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询问。
凡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工作报告,市人民政府应在会议举行前十天将维、汉两种文字的报告文稿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六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主任会议可以组织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人民代表对市人民政府的工作进行视察。被视察的单位必须提供有关材料,如实介绍情况,并认真解答视察中提出的问题。
第七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组织对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调查委员会有权调阅有关材料,向有关的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调查委员会应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调查报告,由常务委员会会议作出处理决议或决定。

第八条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市人民政府的质询案,由主任会议决定交受质询机关。
被质询机关接到质询通知后,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指派主要负责人到会负责答复。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将制定的行政规章、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在颁布的同时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现有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责成市人民政府自行撤销或依法作出撤销的决定。
第十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主任会议根据需要就某项工作或重大问题组织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同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座谈,对提出的询问,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应当负责说明。
第十一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会议期间以及视察时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市人民政府应当认真办理,并将办理情况在规定期限内报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二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同市长、副市长、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一般情况下每半年举行一次联系会议,必要时可随时举行。
第十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派员列席市人民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
第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有违反宪法和法律行为的;拒不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责成有关机关调查、核实后,根据情况分别作如下处理:
(一)责成其作出检查;
(二)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
(三)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权限,撤销其职务;
(四)属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人员,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罢免案;
(五)情节恶劣、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责成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市各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同级人民政府的监督,可参照本办法实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1989年12月28日

葫芦岛市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规定

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政府


葫芦岛市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规定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令第127号


现将《葫芦岛市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规定》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孙兆林



二〇一〇年六月六日





葫芦岛市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促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根据《辽宁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和所属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以下简称制定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发布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法律责任,在一定时期内对本行政管辖区域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决定、办法、命令等文件的总称。

市、县人民政府(含政府办公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为政府规范性文件;市、县政府所属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为部门规范性文件。

第三条 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是指制定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及规章的立、改、废情况以及上级要求或者本级工作需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在一定时期对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继续适用或者修改、废止、宣布失效的工作制度。

第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

部门、授权组织的法制机构负责本部门、本授权组织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

政府所属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负责本部门、本授权组织实施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 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合法原则。清理程序和清理结果应当维护法制统一,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

 (二)科学原则。从实际出发,清理程序和内容应当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民主原则。清理过程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和采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四)及时原则。对与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或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应当及时予以修改、废止或者宣布失效。

第二章 清理工作启动与实施情况评估

第六条 政府所属部门对其负责组织实施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初步清理,提出清理意见后,送同级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审核;政府法制部门提出需要废止、宣布失效或者修改的具体意见,按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报政府审定。

政府所属部门对其制定的部门规范性文件清理后,作出具体处理决定。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由主要实施部门联合其他实施部门进行清理。

第七条 规范性文件实施后,每2年清理一次。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即时清理:

 (一)新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施行,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应当对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的;

 (二)制定机关发现规范性文件存在重大问题的;

(三)制定机关认为规范性文件不适应发展需要,应当进行清理的。

第八条 规范性文件实施后,实施机关发现规范性文件存在重大问题,需要做出调整的,应当及时报告制定机关。

第九条 规范性文件在一定时期内适用的,应当规定有效期。规范性文件未规定有效期的,有效期最长为5年,标注“暂行”、“试行”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有效期满的,规范性文件自动失效。

制定机关认为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届满后需要继续实施的,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机关或者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对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认为需要继续施行的,应当重新公布;需要修改的,按制定程序办理。

第十条 规范性文件实施后,制定机关或者实施机关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第十一条 规范性文件评估工作应当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公开透明、民主参与、科学系统、经济效能的原则,采用科学、民主的评估方法,保证评估结果客观、真实。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符合依法行政基本原则;

 (二)具体行政管理措施是否合法适当;

 (三)是否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

(四)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章 清理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实施机关应当制定清理工作方案,认真做好安排部署准备,准备部署包括列出由本部门实施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和本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清理目录,收集规范性文件文本,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等。

第十三条 规范性文件清理的标准:

 (一)合法性,即规范性文件是否与上位法一致或者相抵触;

 (二)合理性,即规范性文件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三)协调性,即规范性文件之间是否协调一致;

 (四)操作性,即规范性文件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实施效果,即规范性文件是否实现了制发目的。

  第十四条 规范性文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和省政策的规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可以继续适用的,予以保留。

  第十五条 规范性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废止:

 (一)主要内容与新的法律、法规等上位法或者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相抵触的;

 (二)依据的法律、法规等上位法已废止的;

 (三)主要内容已被新制定或者修订后的法律、法规等上位法涵盖的;

 (四)主要内容已被新制定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替代的;

 (五)主要内容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六)其他原因需要予以废止的。

  第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宣布失效:

 (一)适用期已满的;

 (二)调整对象已消失的;

 (三)其他原因需要予以宣布失效的。

  第十七条 规范性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修改:

 (一)部分内容与法律、法规等上位法不一致或者相抵触的;

 (二)国家和省政策重大调整,部分内容与之不相适应的;

 (三)部分内容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四)部分内容的程序性、可操作性不强,需要予以细化和完善的;

 (五)其他原因需要予以修改的。 

  第十八条 政府所属部门向同级政府法制部门报送政府规范性文件初步清理意见,应当包括下列材料:

 (一)初步清理意见;

 (二)提出初步清理意见的依据和理由;

 (三)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及其采纳情况;

 (四)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九条 政府法制部门在对规范性文件清理审查过程中,各有关单位要在规定期限内提供相关材料;需要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被征求意见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予以回复。

  第二十条 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对同级政府所属部门报送的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初步清理意见进行审查后形成清理报告,报制定机关。

  清理报告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清理的基本情况以及废止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草案);

 (二)宣布失效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草案);

 (三)修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草案)。

第二十一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做出清理决定后,应当将废止和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名称、公布及修订时间、文号及废止或者宣布失效的理由等予以公布。修改规范性文件,应当同时公布修改规范性文件决定及修改后规范性文件文本。

  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应当纳入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未列入继续有效目录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采用废旧立新方式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应当列入政府年度规范性制发计划。

第二十三条 下级政府和本级政府所属各部门应当于清理工作结束后30日内将清理结果报市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备案材料包括:清理后继续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已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已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和公布的载体。

目录中应当列明规范性文件名称、文号、公布及修订时间。修订、废止和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还应当列明修订、废止和宣布失效的理由。

第四章 规范性文件管理

第二十四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建立规范性文件的专门保存管理制度,对本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整理成册、确定专门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方便查阅。

第二十五条 规范性文件的保存管理,可以指定本部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或内设法制机构工作人员负责进行,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做好规范性文件的保存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 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应当收集与规范性文件相关的报刊、传媒资料,对其反映的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十七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建立规范性文件执行信息反馈制度,准确获得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研究和处理。

  第二十八条 政府法制部门和部门法制机构应当通过跟踪分析、执法检查等方式,掌握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十九条 开展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工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第三十条 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在其门户网站设立规范性文件清理专栏,登载规范性文件执行、制发后评估和清理工作情况等信息,设立公众意见反馈专栏,方便公众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

  第三十一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信函、电报、传真和电子邮件、网上提意见等方式,向政府法制部门或者政府其他所属部门对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规范性文件清理建议的,制定机关的政府法制部门或者规范性文件的实施部门应当在收到建议后15日内予以答复。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机关和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未按照本规定第七条规定,进行定期清理和即时清理的,对政府规范性文件,由同级政府法制部门提请其制定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对部门规范性文件,由同级政府法制部门责令制定机关限期改正。造成重大影响的,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十四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机关和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未按照本规定第九条规定,在规定期限内对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的,对政府规范性文件,由同级政府法制部门提请其制定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对部门规范性文件,由同级政府法制部门责令制定机关限期改正。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乡(镇)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