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律师参加诉讼的几项补充规定

时间:2024-06-17 03:48:5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91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律师参加诉讼的几项补充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律师参加诉讼的几项补充规定

1986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司法厅(局),律师协会并转发各级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检察院、各级公安机关和看守所、监管所、各级司法局(科)、各地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处):
1981年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作出的《关于律师参加诉讼的几项具体规定的联合通知》,对保障律师顺利执行任务,做好出庭参加诉讼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使律师在诉讼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律师参加诉讼的几项具体问题特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律师向人民法院正式提出的书面证据、辩护词、代理词,人民法院必须入卷;意见书和其它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也应附卷。
(二)对于律师提供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查证核实或者送交侦查机关查证核实,以在定案时查考。
(三)人民法院应当用通知书通知律师到庭履行职务,不得使用传票传唤律师。律师应按人民法院的通知到庭依法履行职务,不允许借故妨碍诉讼的正常进行。
(四)律师依法出庭履行职务,应严格遵守法庭的规则和秩序,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法庭上的审判人员应尊重和保障律师出庭时依法履行职务的权利,不准随意责令律师退庭。
(五)凡有律师参加诉讼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该案的判决书或裁定书上列名。
(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律师可以接受公诉案件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担任被害人代理人的律师应同担任公诉人的检察员密切配合。在庭审过程中,担任被害人代理人的律师,经审判长的许可,可以在法庭调查时提问和回答问题,向法庭陈述被代理人的意见,以充分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印发《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的通知

民政部


关于印发《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的通知
1997年9月30日,民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
为全面、系统地反映民政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状况,更好地为制定民政工作方针、政策提供数字依据,我部修订了《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新的统计年报制度从1997年起施行,有效期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民综发〔1993〕17号)同时废止。民政事业统计指标解释另行印发。对新的统计年报制度、指标解释及计算机程序,我部将专门组织培训。

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
填报说明
一、为系统反映民政事业发展状况了解民政工作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为研究制定民政工作方针和政策提供依据,制定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自然灾害统计按《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执行。
二、本报表制度发至县级民政部门,由县级民政部门组织填报。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于次年2月底以前,将本辖区的计算机汇总软盘及打印表各一份报送我部。省级以下(不含省级)的民政部门的报送期限和份数,由省级民政部门自行规定。
四、同一单位挂几块牌子的,只能按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填报。
五、报表所涉及金额指标的计量单位一律保留1位小数;其他指标一律取整数。
六、统计年报汇总后必须经单位负责人审核签章,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
七、本报表制度由民政部计划财务司负责解释。
优抚安置工作统计表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1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地区编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人、户、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
------------|------------------------------------|------|------------|------------------------------------|
T01100|一、优抚对象 | |T01312| 2.一 等 |
T01110|(一)革命伤残人员合计 | |T01313| 3.二等甲 |
T01111| 1.革命伤残军人 | |T01314| 4.二等乙 |
T01112| 其中:在乡 | |T01315| 5.三等甲 |
T01113| 2.其他革命伤残人员 | |T01316| 6.三等乙 |
T01114| 其中:在乡 | |T01320|(二)在乡伤残抚恤金人数 |
T01120|(二)烈军属人数合计 | |T01321| 1.特 等 |
T01121| 其中:1.烈士家属 | |T01322| 2.一 等 |
T01122| 2.军 属 | |T01323| 3.二等甲 |
T01130|(三)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 | |T01324| 4.二等乙 |
T01131| 其中:西路军 | |T01325| 5.三等甲 |
T01140|(四)在乡复员军人 | |T01326| 6.三等乙 |
T01150|(五)在乡退伍军人 | |T01330|(三)享受定期抚恤金人数 |
T01151| 其中:带病回乡 | |T01331| 其中:烈士家属 |
T01160|(六)优抚对象中孤老人数 | |T01340|(四)享受定补年末人数 |
T01200|二、本年批准烈士人数 | |T01341| 1.在乡复员军人 |
T01210| 其中:因战牺牲人数 | |T01342| 2.在乡退伍军人 |
T01300|三、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情况 | |T01343| 3.红军失散人员 |
T01310| (一)在职伤残保健全人数 | |T01344| 4.其 他 |
T01311| 1.特 等 | |T01350|(五)优待烈军属户数 |
----------------------------------------------------------------------------------------------------------------
--------------------------------------------------------------------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1351| 其中:优待军属户数 |
|T01360|(六)优待总金额 |
|T01361| 其中:优待军属金额 |
|T01400|四、当年安置人数合计 |
|T01410| (一)义务兵 |
|T01411| 其中:城镇 |
|T01420|(二)志愿兵 |
|T01500|五、离退休、退职人员情况 |
|T01510| (一)本年直接发放人员合计 |
|T01511| 1.军队干部 |
|T01512| 其中:离休 |
|T01513| 2.军队职工 |
|T01514| 3.地方人员 |
|T01520|(二)本年接收人员合计 |
|T01521| 1.军队干部 |
|T01522| 其中:离休 |
|T01523| 2.军队职工 |
|T01524| 3.地方人员 |
|T01610|附:(一)零散烈士纪念建筑物数 |
|T01620| (二)职工人数 |
--------------------------------------------------------------------
注:(1)本表第五部分“直接发放人员合计”与“本年接收人员合计”不能重复统计。“本年接收人员”项目包括由民政部门给予代发和当年离退休退职金已由原单位一次发给的其它部门(含军队)转入的离退休人员。(2)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1110=T01111+T01113,T01111≥T01112,T01113≥T01114,T01120≥T01121+T01122,T01130≥T01131,T01150≥T01151,T01200≥T01210,T01110=T01310+T01320,T01310=T01311+T01312+T01313+T01314+T01315+T01316,T01320=T01321+T01322+T01323+T01324+T01325+T01326,T01330≥T01331,T01340=T01341+T01342+T01343+T01344,T01350≥T01351,T01360≥T01361,Z01400=Z01410+Z01420,Z01410≥Z01411,T01510=T1511+T01513+T01514,T01511≥T01512,T01520=T0152
1+T01523+T01524,T01521≥T01522。
社会救济工作统计表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2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地区编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户、人、个、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
------------|------------------------------------|------|------------|------------------------------------|
T02100|一、社会救济对象情况 | |T02230| (三)救济资金总额 |
T02110| (一)困难户合计 | |T02300|三、城镇救济情况 |
T02111| 1.城镇困难户人数 | |T02310| (一)困难户救济 |
T02112| 2.农村困难户人数 | |T02311| 1.临时救济人次数 |
T02120| (二)社会孤老残幼合计 | |T02312| 2.国家定救人数 |
T02121| 1.城镇孤老残幼人数 | |T02320| (二)散居孤老残幼救济 |
T02122| 其中:老 人 | |T02321| 1.国家定救人数 |
T02123| 2.农村五保户人数 | |T02322| 其中:老 人 |
T02124| 其中:老 人 | |T02400|四、农村救济情况 |
T02200|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T02410| (一)困难户救济 |
|制度建立情况 | |T02411| 1.临时救济人次数 |
T02210| (一)实施保障制度的市(县)数 | |T02412| 2.国家定救人数 |
T02211| 1.直辖市数 | |T02413| 3.集体补助金额 |
T02212| 2.地级市数 | |T02420| (二)五保户救济 |
T02213| 3.县级市及县数 | |T02421| 1.集体供养人数 |
T02214| 其中:县数 | |T02422| 其中:老 人 |
T02220| (二)保障对象人数 | |T02423| 2.集体供给金额 |
T02221| 1.“三无”对象 | |T02424| 3.国家定救人数 |
T02222| 2.新增对象 | |T02500|五、精减退职老职工 |
----------------------------------------------------------------------------------------------------------------
--------------------------------------------------------------------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 |救济人数合计 |
|T02510| (一)40%救济人数 |
|T02520| (二)定济人数 |
|T02600|六、扶贫情况 |
|T02610| (一)本年新增扶贫户数 |
|T02620| (二)本年脱贫户数 |
|T02630| (三)年末在扶户数 |
|T02700|七、救灾救济基金 |
|T02710| (一)基金会个数 |
|T02711| 1.扶贫周转金管委会 |
|T02712| 2.互助储金会 |
|T02720| (二)基金会资金额 |
|T02800|八、救灾扶贫捐赠情况 |
|T02810| (一)接收捐赠现金合计 |
|T02811| 其中:国外捐赠 |
|T02812| 港澳台捐赠 |
|T02820| (二)捐赠物资衣被 |
| |折合金额 |
|T02830| (三)接收捐助的衣被件数 |
--------------------------------------------------------------------
注:(1)本表社会救济对象及救济情况按城镇、农村居民分别填报,其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执行。(2)“三、城镇救济情况”只统计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外的城镇居民社会救济情况。(3)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2110=T02111+T02112,T02120=T02121+T02123,T02121≥T02122,T02121≥T02320,T02122≥T02322,T02123≥T02124, T02123≥T02421+T02424,T02124≥T02422,T02210=T02211+T022212+T02213,T02213≥T02214,T02220=T02221+T02222, T02321≥T2322,T02421≥T02422,T02500=T02510+T02520,T02710=T02711+T02712,T02810≥T02811+T028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3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个、人、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3100| 一、开展农保工作情况 | |T03400| 四、本年领取保险金人数 |
T03110| (一)地区(市)数 | |T03500| 五、养老保险金收支情况 |
T03120| (二)县(市、区)数 | |T03510| (一)年初基金总额 |
T03130| (三)乡(镇)数 | |T03520| (二)本年保险金收入 |
T03200| 二、农保机构和人员 | |T03521| 其中:保费收入 |
T03210| (一)机构情况 | |T03522| 利息收入 |
T03211| 1.地区(市)机构数 | |T03530| (三)本年保险金支出 |
T03212| 2.县(市、区)机构数 | |T03531| 其中:养老保险金支出 |
T03220| (二)职工人数 | |T03540| (四)年末基金总额 |
T03221| 其中:县(市、区)职工人数| |T03541| 1.银行存款 |
T03222| 乡(镇)代办人数 | |T03542| 2.有价证券 |
T03300| 三、年末在保人数 | |T03543| 3.其 他 |
T03310| 其中:本年投保人数 | |T03600| 六、本年管理服务费收入 |
----------------------------------------------------------------------------------------------------------------------
注: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3220≥T03221+T03222,T03300≥T03310,T03510+T03520--T03530=T03540,T03520≥T3521+T03522,T03530≥T03531,T03540=T03541+T03542+T03543。
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工作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5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对、人、件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
------------|------------------------------------|------|------------|------------------------------------|
T05100|一、居民婚姻登记 | |T05222| 其中:男 |
T05110| (一)准予登记结婚数 | |T05223| 2.港澳居民 |
T05111| 1.初婚人数 | |T05224| 3.台湾居民 |
T05112| 2.再婚人数 | |T05225| 4.华 侨 |
T05113| 其中:男 | |T05226| 5.外籍华人 |
T05114| 3.再婚中恢复结婚 | |T05227| 6.外 国 人 |
T05120| (二)申请离婚数 | |T05230| (三)申请离婚数 |
T05121| 其中:准予登记离婚数 | |T05231| 其中:准予登记离婚数 |
T05200|二、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婚姻 | |T05300|三、收养登记合计 |
T05210| (一)准予登记结婚数 | |T05310| (一)中国公民收养登记 |
T05211| 1.初 婚 | |T05311| 其中:香港居民 |
T05212| 2.再 婚 | |T05312| 澳门居民 |
T05220| (二)准予登记结婚人数 | |T05313| 台湾居民 |
T05221| 1.国内公民 | |T05314| 华 侨 |
----------------------------------------------------------------------------------------------------------------
--------------------------------------------------------------------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5320| (二)外国人收养登记 |
|T05400|四、收养家庭类型 |
|T05410| (一)单身收养 |
|T05411| 其中:外国公民 |
|T05420| (二)夫妻共同收养 |
|T05421| 其中:外国公民 |
|T05500|五、被收养人合计 |
|T05510| (一)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 |
|T05511| 其中:被外国人收养 |
|T05520| (二)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弃婴 |
|T05521| 其中:被外国人收养 |
|T05530| (三)社会弃婴 |
|T05540| (四)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 |
|T05541| 其中:被外国人收养 |
--------------------------------------------------------------------
注:(1)本表第一部分“居民婚姻登记”中,不包括第二部分“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婚姻”。(2)留学生婚姻登记在第二部分“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婚姻”中统计。(3)再婚人数中,含恢复结婚人数。(4)收养登记是指到民政部门登记收养的件数。(5)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
:T05110=(T05111+T05112)/2,T05112≥T05113,T05120≥T05121, T05210=(T05211+T05212)/2,T05210=T05220/2,T05220=T05221+T05223+T05224+T05225+T05226+T05227,T05230≥T05231,T05300=T05310+T05320,T05310≥T05311+T05312+T05313+T05314,T05300=T05410+T05420,T05410≥T05411,T05420≥T05421,T05500=T05510+T05520+T05530+T05540,T05510≥T05511,T05520≥T05521,T05540≥T05541。
国有收养性事业单位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6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单位类别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个、人、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6100| 一、单位数 | |T06731| 1.老 人 |
T06200| 二、年末职工人数 | |T06732| 2.青 壮 年 |
T06210| 其中:医护人员 | |T06733| 3.少年儿童 |
T06300| 三、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 |T06800|八、康复和医疗门诊人次数(人次) |
T06400| 四、车辆数(辆) | |T06900|九、财务收支 |
T06500| 五、年末床位数(张) | |T06910| (一)上年末结余 |
T06600| 六、年末在院总人天数 | |T06920| (二)本年收入 |
T06700| 七、年末在院人员合计 | |T06921| 其中:财政补助收入 |
T06710| 其中:女 | |T06922| 事业收入 |
T06720| (一)在院人员按性质分 | |T06930| (三)本年支出 |
T06721| 1.优抚对象 | |T06931| 其中:事业支出 |
T06722| 2.社会“三无”对象 | |T06932| 收养对象生活支出 |
T06723| 3.自费人员 | |T06940| (四)本年结余 |
T06730| (二)在院人员按年龄分 | |T06950| (五)代发伤残抚恤金 |
------------------------------------------------------------------------------------------------------------------------
注:(1)本表只统计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A1)、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A2)、复退军人精神病院(A3)、光荣院(A4)、社会福利院(C1)、儿童福利院(C2),精神病人福利院(C3)及其他收养性事业单位(C4),由主管民政部门按单位类别分别填报,括号内的字母表示单位类别码。(2)革命伤残人员与复员军人慢性病患者不能重复统计,如革命伤残人员患有慢性病仍统计为伤残人员。(3)C1,C2,C3,C4四种单位不填报“财务收支”中的“代发伤残抚恤金”。(4)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6200≥T06210,T06500≥T06700,T06700≥T06710,T06700=T06721+T06722+T06723=T06731+T06732+T06733,T06920≥T06821+T06922,T06930≥T06931+T06932,T06910+T06920--T06930=T6940。
民政部门办社会福利企业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 表 号:民 统 7 表
| 性质: |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1.国有|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单位类别码: ||2.集体|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 计量单位:个、人、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7100| 一、单位数 | |T07700| 七、年增加值 |
T07200| 二、年末职工人数合计 | |T07800| 八、税金情况 |
T07210| 其中:管理人员 | |T07810| (一)年免征税金总额 |
T07220| 技术人员 | |T07820| (二)年缴纳税金总额 |
T07300| 三、残疾职工人数 | |T07830| (三)年应退税金总额 |
T07400| 四、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 |T07831| 其中:实际退回税金 |
T07410| (一)本年折旧 | |T07900| 九、经营情况 |
T07420| (二)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 |T07910| (一)负债总额 |
T07500| 五、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T07920| (二)年利润额 |
T07600| 六、年销售收入合计 | |T07930| (三)年亏损额 |
------------------------------------------------------------------------------------------------------------------------
注:(1)本表只统计民政部门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国有和集所有制社会福利工厂(D1)、商业、服务业单位(D2)和假肢厂(D3),由主管民政部门按单位类别分别填报,括号内的字母表示单位类别码。(2)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7200≥T07210+T07220,T07400≥T07420, T07600≥T07700。
社会办福利企事业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 表 号:民 统 8 表
| 1.合计|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 2.市 |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3.镇 |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4.乡 | 计量单位:个、张、万元
--------------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8100|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 | |T08340|(四)床位数 |
|服务网络的乡镇数 | |T08341| 其中:光荣间 |
T08200|二、光荣院 | |T08350|(五)收养人数 |
T08210| (一)单位数 | |T08351| 其中:老人 |
T08220| (二)职工人数 | |T08352| 优抚对象 |
T08230| (三)床位数 | |T08360|(六)年集体供给金额 |
T08240| (四)供养人数 | |T08400|四、福利企业 |
T08241| 其中:优抚对象 | |T08410| (一)单位数 |
T08250| (五)年集体供给金额 | |T08420| (二)职工人数 |
T08300|三、敬老院 | |T08421| 其中:残疾职工 |
T08310| (一)有敬老院的乡、镇 | |T08430| (三)年末固定资产 |
|(街道)数 | | |原值 |
T08320| (二)院 数 | |T08440| (四)年销售收入 |
T08330| (三)职工人数 | |T08450| (五)年增加值 |
------------------------------------------------------------------------------------------------------------------------
--------------------------------------------------------------------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8460| (六)纳税情况 |
|T08461| 1.年免征税金总额 |
|T08462| 2.年缴纳税金总额 |
|T08463| 3.年应退税金总额 |
|T08464| 其中:实际退税 |
|T08470| (七)年利润额 |
|T08480| (八)年亏损额 |
|T08490| (九)负债总额 |
|T08500|五、城镇社区服务 |
|T08510| (一)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 |
|T08511| 其中:1.城镇社区服务中心 |
|T08512| 2.中心工作人员 |
|T08513| 3.中心固定资产原值 |
|T08520| (二)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 |
--------------------------------------------------------------------
注:(1)本表除第一、五部分外,其他均按市、镇、乡分别填报并汇总;第一部分由乡镇填报;第五部分由市、镇填报;市、镇、乡的划分按国家行政区划的有关规定执行。(2)厂矿办福利企业在镇填报(3)T08351和T08352两个指标可重复统计。(4)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8230≥T08240,T08240≥T08241,T08340≥T08350,T08320≥T08310,T08340≥T08341,T08350≥T08351,T08350≥T08352,T08420≥T08421,T08440≥T08450,T08510≥T08511。
国有非收养性优抚安置单位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9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单位类别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人、万元、人次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9100| 一、综合 | |T09156| 其中:事业支出 |
T09110| (一)单位数 | |T09157| 4.本年结余 |
T09120| (二)工作人员数 | |T09200|二、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补充指标 |
T09130| (三)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 |T09210| (一)年末在所人数 |
T09140| (四)车辆数(辆) | |T09220| (二)本年代发离退休金 |
T09150| (五)财务收支 | |T09300|三、军队供应管理单位补充指标 |
T09151| 1.上年结余 | |T09310| (一)床位数(张) |
T09152| 2.本年收入 | |T09320| (二)接待转运军人次数 |
T09153| 其中:财政补助收入 | |T09321| 1.新老兵接待人次 |
T09154| 事业收入 | |T09322| 2.军队调动接待人次数 |
T09155| 3.本年支出 | |T09330| (三)非军队接待人次数 |
------------------------------------------------------------------------------------------------------------------------
注:(1)本表只统计独立核算或预算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B1)、军队供应管理单位(B2)和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单位(B3),由主管民政部门按单位类别分别填报,括号内的字母表示单位类别码。(2)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单位只填报本表的“综合”部分。(3)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9151+T09152--T09155=T09157;T09152≥T09153+T09154,T09320=T09321+T09322。
收容遣送安置单位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10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单位类别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人、万元、人次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10100|一、综合 | |T10162| 2.本年收容人次数 |
T10110| (一)单位数 | |T10163| 3.本年处理人次数 |
T10120| (二)年末职工人数 | |T10164| 其中:遣送回籍 |
T10121| 1.管理人员 | |T10165| 4.全年死亡人数 |
T10122| 2.工 人 | |T10166| 5.年末在站(场)人数 |
T10123| 3.技术人员 | |T10170| (七)年增加值 |
T10124| 4.农 工 | |T10180| (八)财务收支 |
T10130| (三)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 |T10181| 1.上年结余 |
T10140| (四)车辆数(辆) | |T10182| 2.本年收入 |
T10150| (五)年末流动资产 | |T10183| 其中:财政补助收入 |
T10160| (六)收容对象变化情况 | |T10184| 事业收入 |
T10161| 1.上年末在站(场)人数 | |T10185| 3.本年支出 |
------------------------------------------------------------------------------------------------------------------------
--------------------------------------------------------------------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10186| 其中:事业支出 |
|T10187| 4.本年结余 |
|T10200|二、收容遣送站补充指标 |
|T10210| (一)床位数 |
|T10220| (二)流浪人员在站总人天数 |
|T10300|三、安置农场补充指标 |
|T10310| (一)实有土地面积(公顷) |
|T10311| 其中:耕地面积(公顷) |
|T10320| (二)固定资产本年折旧 |
|T10330| (三)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
|T10340| (四)年缴纳税金总额 |
|T10350| (五)利润总额 |
--------------------------------------------------------------------
注:(1)本表只统计独立预算或核算的收容遣送站(C5)、不设站的收容遣送单位(C6)和安置农场(C7),由主管民政部门按单位类别分别填报,括号内的字母表示单位类别码。(2)本表“综合”部分为各种单位的共用表,各种单位根据单位业务填报有关项目。不设站收容遣送的县级民政部门,只填报“车辆数”、“年末职工人数合计”、“收容对象变化情况”项目。不进行生产活动的收容遣送站,可不填报“年增加值”项目。安置农场只要表中内容,均需填报。(3)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10120=T10121+T10122+T10123+T10124;T10130 T10330, T10163≥T10164,T10161+10162--T10163--T10165≥T10166,T10181+T10182--T10185=T10187; T10310≥T10311。
殡仪服务单位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 表 号:民 统 11表
|有火化设施|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1.市 |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单位类别码: ||2.县 |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 计量单位:个、人、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11100|一、单位数 | |T11820| (二)本年收入 |
T11200|二、年末职工人数 | |T11821| 其中:财政补助收入 |
T11300|三、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 |T11822| 事业收入 |
T11400|四、火化炉数 | |T11830| (三)本年支出 |
T11500|五、车(船)数(辆、只) | |T11831| 其中:事业支出 |
T11510| 其中:运尸车(船)数(辆、只) | |T11840| (四)本年结余 |
T11600|六、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T11850| (五)专用基金结余 |
T11700|七、全年处理遗体数 | |T11900|九、盈亏情况 |
T11800|八、财务收支 | |T11910| (一)盈利额 |
T11810| (一)上年结余 | |T11920| (二)亏损额 |
------------------------------------------------------------------------------------------------------------------------
注:本表只统计独立预算或核算的殡葬管理所(E1)、殡仪馆(E2)、公墓(E3),由主管民政部门按单位类别分别填报,括号内的字母表示单位类别码。(2)有火化设施的殡仪单位,不管使用什么名称,均以“殡仪馆”名称填报。(3)殡葬管理所不填报“财务收支”、“盈亏情况”的内容。(4)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11500≥T11510;T11820≥T11821+T11822,T11830≥T11831,T11810+T11820--T11830=T11840。
民政行政机关人员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12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人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12100| 一、编制人数 | |T12400| 四、按文化程度分 |
T12110| 其中:事业编制 | |T12410| (一)大学本科以上 |
T12200| 二、年末职工人数 | |T12420| (二)大学专科 |
T12300| 三、按年龄划分 | |T12430| (三)中专(高中及相当学历) |
T12310| (一)35岁以下 | |T12440| (四)初中以下 |
T12320| (二)36--------45岁 | |T12500| 五、按性别分 |
T12330| (三)46--------55岁 | |T12510| (一)男 |
T12340| (四)56岁以上 | |T12520| (二)女 |
------------------------------------------------------------------------------------------------------------------------
注:(1)本表的填报范围为各级民政行政机关,含街道办事处、乡、镇的民政工作人员。(2)上一级民政部门除负责填报本级机关工作人员外,还要负责审核并汇总下级民政部门的情况,最后由省级民政部门汇总所辖区的情况上报。(3)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12100≥T12110; T12200=T12310+T12320+T12330+T12340=T12410+T12420+T12430+T12440=T12510+T12520。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财政对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财政对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财政局



通知
各区、县财政局:
为规范市财政对区县教育专项资金分配的管理,集中有限财力配合市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引导我市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现将《市财政对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市财政对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为使市财政对区县教育专项资金分配规范化、科学化,充分发挥市级财政教育专项资金政策导向作用,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预算法》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从一九九八年起,市财政对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的分配实行转移支付的分配形式,
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分配形式
市财政对区县教育专项资金指教育事业费。其具体分配分为三种形式、1.一般性教育专项资金;2.导向性教育专项资金;3.专项性教育专项资金。
二、适用范围
一般性教育专项资金:根据财政体制下达的由区县自行安排的专项教育经费;
导向性教育专项资金:对区县政府配比投入的政策导向性资金;
专项性教育专项资金:根据教育发展规划,市财政对区县财政下达的有调控和指导作用的教育专项资金;
三、补助原则
一般性教育专项资金仅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补助,是根据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及当年财力情况,按照标准公式确定补助,其补助只能用于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导向性教育专项资金和专项性教育专项资金,是根据市政府对全市教育的发展规划、各区县的需求和市级财力可能,
由市财政局、市教委统筹安排。
一般性教育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形式的补助公式:
某区县一般性教育专项资金补助数额=(全市实际执行年生均财政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某区县实际执行年生均财政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本区县学生人数×系数(努力程度)。
当(全市实际执行年生均财政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某区县实际执行年生均财政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是正数时,此区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但该区县努力程度小于全市努力程度平均水平时,酌情减少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是负数时,努力程度大于全市努力程度平均水平的区县仍可享
受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努力程度小于全市努力程度平均水平的区县不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
系数:其内函为各区县财政投入义务教育的努力程度。
具体计算公式:系数=某区县全年实际执行财政投入义务教育经费占该区县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重÷全市汇总当年实际执行财政投入义务教育经费占全市汇总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重。
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补助,限于种种原因,暂实行过渡办法。即根据各区县人均财力、生均经费、努力程度三个因素划分三个档次,分档补助。
四、申报要求
1.各区县申请的教育专项资金必须符合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并作到统筹规划,分轻重缓急,集中资金保证重点,鼓励先进,扶持贫困。根据以上原则,各区县结合当年的工作重点,拟定专项申请。
2.为充分发挥市财政对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的整体效益及政策导向作用,并体现多渠道、多形式办教育的方针,市级财政对区县教育专项资金以补助为主。因此,各区县申请的教育专项资金项目,必须首先落实配套资金,才能提出申请。
3.教育专项资金的申请必需经过区县财政、教育两部门共同研究论证后,由区县财政局将具有区县财政、教育两部门印章的教育专项资金的申请分别报市财政局、市教委。
五、教育专项资金的申请
各区县财政、教育两部门根据第四条“申报要求”,于本年四月底前向市财政、市教委分别报送本区县年度教育专项资金综合申请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文字报送说明:各区县目前教育事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近3年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构想、规划及本年的工作重点;财力状况、本年投入教育专项资金状况及预期投入资金的整体效益。
2.本年度具体项目计划。其中包括:本年度重点解决的问题、全年计划申请专项资金规模及各区县配套资金、申请项目内容、实施条件、项目概算、项目计划完成时间、预期效益等,同时填报“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申请表”(见附表一)。
六、审批程序
市财政、市教委对区县申请的教育专项资金项目,根据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教育部门当年的重点工作及财力的可能统筹安排,并由市财政局对区县财政下达预算。
七、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效益反馈
1.各区县财政、教育部门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切实负起责任,对项目选择、立项、评估、实施、检查等工作,做到职责清楚,责任到人。
2.各区县对市下达的教育专项资金,必须按照规定,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凡未经批准任意变更项目和资金用途、虚报和挪用专项资金的,市财政将随时终止项目执行,追减专项预算指标。
3.各区县财政部门应保证配套资金的落实,不能用市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替代本区县的配套资金或相应抵减本级教育经费投入。
4.专项补助资金的项目实施时间,原则上按申报时间完成,有条件的要抓紧在当年内完成,如确需跨年度的,应在填报的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效益情况表中加以说明。
5.健全效益反馈制度。年度终了一个月内,各区县财政、教育部门要向市财政、市教委分别报送专款使用情况和效果的报告及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表(见附表二),市财政会同市教委定期对主要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执行好的单位将给予表彰,并在第二年
度内优先安排专款;反之,减少或停拨专款。
八、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九、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1998年11月19日